著名作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葉君健先生學術研討會

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協辦的「著名作家、翻譯家、文學評論家葉君健先生學術研討會」,於2016年3月11日下午2時30分在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大學畢業生議會廳(M218)舉行,對葉先生於學術文教的貢獻,介紹探討,並致敬意。

主題報告
講題一:有關葉君健先生之家庭生活
講 者:葉念倫先生(英國華文協會秘書長、劍橋大學人類學系康河計劃項目顧問)
講題二:抗戰期間葉君健先生在香港之活動
講 者:黃劍明先生(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處長、劍橋大學人類學系康河計劃項目顧問)

座談會
講 題:劍橋大學與中國之留學生
講 者:趙令揚教授

葉君健 曾用筆名馬耳。1914年生於湖北省紅安縣一個小山村,童年時代在村裏讀私塾。1929年到上海,懷著“科學救國”的願望,進入一個新式中學讀書,學習寫簡短的文藝作品。1933年進武漢大學攻讀外國文學,開始翻譯外國弱小民族國家的文學作品,在報紙副刊上發表,並用世界語寫了短篇小說集《被遺忘的人們》。1937年“七七”事變前被日本警察視為是具有危險思想的人,被捕入獄,事變後,被驅逐出境回到上海,後到武漢。1938年初在武漢參加周恩來總理和郭沫若領導的政治部第三廳作國際宣傳工作,同時參加發起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救國協會,積極參加抗戰的文藝活動,常用馬耳筆名發表文章。1944年應英國戰時宣傳部之聘,赴英演講,介紹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偉大鬥爭,從事動員群眾、準備開闢第二戰場的宣傳工作,走遍英國各地。在英國出版了《山村》、《他們飛向南方》等三部長篇小說,短篇集有《無知的和被遺忘的》,並把茅盾的《春蠶》、《秋收》、《殘冬》以及其他中國作家的作品譯成英文,取名《三季》,在英國出版。1948年應法國畫家畢加索、科學家居里、詩人阿拉貢之邀,去波蘭參加世界知識份子大會(世界和平大會就是在此會上產生的)。1949年秋從英國回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文化部對外文化事務聯絡局(後改為對外文委)工作,業餘編輯英文不定期刊物《中國文學》;1953年該刊改為中國作家協會領導下的定期刊物,任副主編至1974年。

Poster 海報

http://www.hku.hk/chinese